在第十三屆昌黎國際葡萄酒節(jié)拍賣會上,兩瓶艾美拜爾瓊瑤漿白葡萄酒被來自北京的“高帥富”以20萬元的高價拍下,并當場砸碎了其中的一瓶。此舉據說是為了支持國產葡萄酒。
這件事的荒謬程度幾乎已經超出了“荒謬”這個詞所能表達的極限。首先,經各路明眼人鑒定,被拍下的酒在國內的售價應該在500~600元人民幣一瓶,只是一瓶普通的好酒,遠算不上收藏級別。其次,被砸碎的這瓶瓊瑤漿,是晚摘的甜葡萄酒,我國幾乎不出產這種葡萄酒,所以打擊人家的價值并不大。由此看來,這種愛國“義舉”實在太對不起瓶中那些辛辛苦苦積攢精華,醞釀成酒的葡萄精魂了。
甜葡萄酒,應該是最適合秋日的酒。首先濃稠的黃金色液體就如秋日的艷陽一般明亮飽滿。其次,甜葡萄酒的味道極襯這個豐收的季節(jié)。一瓶高貴的甜酒是非常復雜的,不光要有足夠的甜蜜,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酸和濃郁復雜的香氣。就如同經過了烈日和雨水的果實,濃縮了春天的懵懂,夏天的笑聲和眼淚。在秋日的金風中,與一杯封存了時光記憶的甜葡萄酒相逢,在甜蜜的復雜味道里,回想起經歷過的愛和憂愁。
古人說,“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種感受,用味道來形容的話,大概就是這種經歷了時光發(fā)酵的成熟之甜吧。
瓊漿玉液是最多的用來形容甜葡萄酒的詞語。和甜葡萄酒的醇厚口感一樣,這個詞也有一種陳年的韻味。
讓我們援引一下這個詞最初的意義,以便更好地了解甜葡萄酒的性格——古代天神的飲品,長生不死的甘露,眾神的珍饈都是用來陪襯它的食物。
這些甜葡萄酒耗光了人類的贊美和景仰,從起源、顏色到風味,它都是屬于天界的高高在上的遐想。
在葡萄酒的世界中,對于甜葡萄酒的科學定義就是含糖量每升大于50克的葡萄酒,而且這部分糖必須是來自葡萄果實——也就是說或者對于釀酒工藝,或者對于葡萄的質量有相當高的要求。所以甜葡萄酒又被稱為“液體黃金”或“天使的眼淚”。在國內的葡萄酒市場上,甜葡萄酒經常被商家故意混淆和偷換概念,等同于“帶有甜味的葡萄酒”。事實上,這種“帶有甜味的葡萄酒”是通過人工添加糖分獲得的甜味,無論從工藝上還是從葡萄質量上門檻都很低。
從考古學上來看,自古近東時代(Near East)起,經過古埃及文明一直到希臘帝國,所發(fā)現(xiàn)的酒大多是甜酒。近代甜酒的發(fā)展則是從Tokaji 開始,在中世紀(Middle Age)許多種葡萄的人從意大利和現(xiàn)在的比利時移居到Tokaji,一直到15世紀末才有所謂的Tokaji Aszu出現(xiàn)。但是一直要到西元1562年匈牙利主教把Tokaji Aszu當做禮物送給教皇Pius四世后才名聲大噪,變成國王和貴族們宴會上不可缺少的美酒。(不過有另外一個故事是,1650年Tokaji城因為與土耳其帝國戰(zhàn)爭導致葡萄延期采收因此才發(fā)現(xiàn)貴腐酒)。
德國的貴腐酒則是在1775年在Schloss Johannisberg區(qū)因為報信人延誤了采收時間才得以出現(xiàn)的。而1830年Sauternes區(qū)的酒莊Chateau La Tour Blanche的主人把在德國學到釀造貴腐酒的技術帶回波爾多后傳授給了當時 Chateau d’Yquem的主人Marquis de Lur Saluces,才有了法國貴腐酒。
我們通常所說的“甜白三寶”,除了以上所說的天價貴腐酒之外,還有冰葡萄酒和晚摘葡萄酒。本期,就讓我們走近這些葡萄酒中的高貴蜜糖派,去領略其中收放自如的萬種柔情和將歲月跌宕化為一抹甜笑的成熟力量。
晚摘型甜葡萄酒(Late harvest)
晚摘型甜葡萄酒是指在葡萄正常成熟后,仍然將葡萄果實留在樹枝上不采收,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果實進一步完成了糖分的積累,形成特殊香氣,才進行采收、釀造的葡萄酒。這種葡萄酒在達到正常的酒精度(12度左右)同時,仍然可以保留超過每升100克的糖分,香氣濃郁、酸甜適口。這種類型的甜葡萄酒在標簽上注明“晚摘收”或者“遲采收”葡萄酒(英語稱為“l(fā)ate harvest”)。正是因此,有人將晚摘型葡萄酒稱之為“冰葡萄酒的早產兒”,因為它與冰葡萄酒冰凍前享受的是一樣的環(huán)境、待遇,能夠獲得相似的葡萄品質。只不過世界上能夠讓這樣的葡萄繼續(xù)掛果并冰凍進而釀造出冰葡萄酒的產區(qū)寥寥無幾,但是通過晚摘達到糖度、香氣積累進而釀造出來晚摘型葡萄酒的產區(qū)卻很多,目前主要分布在法國的盧瓦爾河谷和阿爾薩斯地區(qū)以及德國等葡萄酒產區(qū)。除了正常品種特有的香氣以外,晚摘型葡萄酒還會有類似熟透的哈密瓜、果醬、桃脯等的特殊香氣。
當葡萄被一種天然的貴腐霉(Botrytis Cinerea)附著和侵蝕,就產生了貴腐酒這種滴滴甘醇的“液體黃金”,我們把這種出自于腐敗的驚喜,認作是上帝給予葡萄酒世界的恩賜。
貴腐酒(otrytis)
世上只有少數地區(qū)擁有釀造貴腐酒的條件。首先,葡萄園中必須有天然的貴腐霉,在葡萄成熟的季節(jié)里,貴腐霉會附著在葡萄皮上開始生長。除了要有貴腐霉,特殊的氣候配合也相當重要。貴腐霉需要在有濕氣的環(huán)境中成長,但如果濕度過高,又會轉變成灰霉菌,并造成醋酸菌的入侵,讓所有努力毀于一旦。因此最理想的環(huán)境,通常是有晨霧彌漫的河谷讓貴腐霉可以充分生長、活動,到了午間時分又有充足的陽光降低空氣中的濕度,并讓葡萄中的水分可以蒸發(fā)。
成熟后的葡萄,多留在樹上一天,就多一天的風險。貴腐霉轉成灰霉菌的風險不算,還有可能因為下雨而讓葡萄的汁液稀釋,更有許多鳥類、野豬對甜美的葡萄虎視眈眈。除了風險高、照顧非常耗人工,由于貴腐霉感染的程度不一,也需要分多次揀選采收,往往十幾二十個人采收一整天的成果,只能釀出500ml的貴腐酒。因為風險如此高,貴腐酒并不一定年年都有出產。比如一級酒莊Chateau Suduiraut在1991年、1992年、1993年連續(xù)3個年份都沒有出產一瓶貴腐甜酒。由于糖分極高,酵母難以將葡萄汁吸入體內發(fā)酵,貴腐酒發(fā)酵的速度遠低于一般酒類,往往耗時數月甚至一年以上。也因為糖分高,貴腐酒能夠陳年非常久,有些甚至需要陳年一二十年以上才會達到適飲期。這些都讓來自于腐敗葡萄的貴腐酒變成了滴滴珍貴的“液體黃金”。
冰酒(Icewine)
冰葡萄酒(Icewine)是上帝賜給那些堅守者的收獲,一種用葡萄樹上自然冰凍的葡萄釀造的葡萄酒。冰酒最早起源于德國弗蘭肯(Frarlken)地區(qū)。1794年冬季,德國弗蘭肯地區(qū)突然遭到一場早霜,當年的葡萄看來要毀于一旦,酒農們硬著頭皮把半結冰的葡萄榨制釀酒,居然釀出了異于其他葡萄酒的獨特風味,于是他們把這種酒叫做冰葡萄酒。自那以后,冰葡萄酒就成為德國的特產。
雖然出身是“德系”,但冰酒真正被發(fā)揚光大卻是在以冰雪著稱的加拿大。由于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加拿大幾乎年年可以釀造冰酒,這一點著實讓德國、奧地利等冰酒發(fā)源地國家眼紅。加拿大有兩個符合VQA標準的冰葡萄酒產區(qū):安大略省(Ontario)和英屬哥倫比亞省(British Columbia),尤其是安大略省的尼亞加拉(Niagara)半島是加拿大最大的冰酒產區(qū),地處北緯43°,受安大略湖和尼亞加拉斷崖的共同影響,非常適合生產冰酒。近年來,安大略冰酒在國際大賽中頻頻折桂,受到了全世界甜葡萄酒愛好者的關注。
冰酒來源于冰葡萄,而冰葡萄的獲得則像場一廂情愿的癡戀,充滿了漫長靜默的等待。生產冰酒的葡萄雖然在十月份就已經完全成熟,但是它們要原封不動地掛在葡萄藤上,經過秋天的風吹日曬,葡萄被自然脫水,使葡萄汁中的風味、香氣、糖和酸度得到濃縮,直到冬天的第一場冰霜雪凍,使葡萄果粒凍結,在保持-8℃的低溫下采摘、壓榨,從中獲得含糖量高達350克/升以上的果汁進行發(fā)酵,才能加工成為冰酒。
即便是德國這樣冰酒的發(fā)源地,也平均每3~4年才有一個足夠寒冷、能夠釀造冰酒的年份。
由于葡萄經歷了秋天的日曬、風霜以及冬日的冰雪,因此產量大大降低,而且冰凍后能夠貢獻出來的葡萄汁又十分有限,一般來講,一株葡萄僅僅能夠獲得一瓶冰葡萄酒。因此,與其說冰葡萄酒是大自然的造化,倒不如說它是葡萄的果實和釀酒師的耐心一天天地積累、一分分地濃縮而成的更貼切。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正是有了這份天地人的濃縮和忍耐,才會讓一杯冰酒中所凝聚的香氣和甜蜜味道濃郁到超乎想象,令人驚嘆。
甜葡萄酒以迷人的色澤、馥郁的香氣、卓越的品質和稀有的產量而被酒迷們視為酒中的珍品。其實,對于喝酒的人來說,最稀有和珍貴的,是一杯酒帶來的歡愉心情和甜蜜記憶。